首页 > 专家说税

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4年则是增长最快、增收最多的一年。11年来,税收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17.7%,税收在国民经济各项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税收收入增长相比,近几年GDP的增长只有一位数,二者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有些人产生疑虑,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呢? 
  我国宏观税负接近最优区域,没有超出经济增长所能承受的范围 
  为消除人们的疑虑,首先要弄清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从财政收入角度看,税收减少了私人可用于投资的可支配资源,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如较高的公司和法人所得税率,会导致税负较重,抑制投资率或资本存量的净增长,并使投资由重税部门流向生产率低的轻税部门,从而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出角度看,政府的税收用于提供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因为界定和保护了产权,改善了私人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因此,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两面性的。从财政收入方面讲,具有抑制私人投资的负激励效应;从财政支出角度看,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净效应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的相对大小。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说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是简单的负相关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宏观税负(即税收占GDP的比重)。从国际经验看,使经济增长达到最大化的最优宏观税负是20%左右。当宏观税负未达到最优值时,适当增加税收能够刺激投资和经济的增长;但在税负超过最优值时,继续增加税收将使投资下降,而减税则能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 
  我国的宏观税负比较低,1985年我国各项税收总额占GDP的20.8%,1990年下降为15.2%,1995年进一步跌至10.3%。但是近年税收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2000年全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4.2%,2003年上升到为17.5%,2004年已达到19%左右。如果考虑上下2个百分点的估计误差,我国的最优宏观税负大约是18%~22%。那么,当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已接近最优区域,并没有超出经济增长所能承受的范围,只是增税空间在短期已经不大。而且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十分显著。 
  税收高速增长因素多多 
  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企业效益好转、征管环境改善等因素是近年来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三大因素。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在9%以上,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比上年提高。这些都为税收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例如2004年由于加强了交通运输发票的管理,交通运输营业税增长了40%。 
  考虑到2004年的特殊情况,物价上涨也是促使税收收入增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2004年,各项物价指数保持上涨的态势带动了税收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工业原材料需求旺盛,价格上涨更快。最明显的是煤炭行业,税收增长达50%。税收是按现价计算征税的,而GDP是按可比价计算的,如果按照现价,2004年GDP增长在15%左右。 
  除以上因素外,税收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原因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结构问题。税收增长结构与GDP增长结构不同,即税收的来源(税基)与GDP的核算内容不完全对应。商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是我国的主体税种,而主体税种的税基与GDP中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相对应,也就是说第二、三产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占较大比重。2004年1季度~3季度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0.9%和8.5%,其中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大于同期GDP增长1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相应带动税收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 
  二是技术问题。在计算GDP总额时,我们采用的是进口额和出口额相抵后的净值,因此如果进出口额相等,则净值是零,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为零。这与税收收入计算中的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规则不同。在计算税收收入时,进口应税产品的值越大,相应征收的进口产品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额就越大。2004年进口贸易额增长了36%,相应地进口产品增值税、消费税也增长了36%。 
  由此可见,不能单纯地拿税收增长幅度与GDP增长幅度做比较,要全面具体地分析。税收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长的,但不完全来自GDP的增长。从一系列税收与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04年税收收入与对应经济税源保持着协调增长的态势,表明2004年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是正常的,人们不必有经济增长不能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的担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河北省保定市地税局   
  
    来源:中国税务报    2005.01.26   
 
 


阅读次数:3735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