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中,财政政策并未见大动静。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中最管用、见效最快的。因为现在判断全面的经济紧张已经到来还为时过早,因此我们还不能采取过硬的经济手段。
调控措施严厉容易造成硬伤
刘桓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是整体过热还是局部过热还要进一步探讨。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数字,在1000种商品当中供不应求的有200多种,有700多种商品仍然是供过于求。因此,现在判断全面的经济紧张已经到来还为时过早。但如果经济确实存在严重的过热现象,国家将采取一些措施,但这些措施主要以何种方式为主还有待琢磨。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减少开支。国家采取严厉措施调控,效果明显但对经济容易造成硬伤。因此,减少开支的财政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
另一个办法则是财政增加国债、回购货币,弥补财政收入。目前的这些办法还在考虑和探讨中。是否执行要看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今年4月份以来宏观调控政策施行的效果。在众多的动用财政预算和国债手段中,最硬的一条就是财政减少拨款和减少投资。而一旦减少投资可能会引起债券项目的后期性混乱,就可能会造成很大浪费。因此是否要采取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政府是很慎重的。
中央未定财政政策
刘桓认为,鼓励经济发展的手段有很多,抑制通货膨胀和过热手段也很多,但到底采用哪种手段,要看目前经济发展的状态。其实,经济过热的现象有时是一时性的。就我们今年去山西所做的调查发现,其实在煤的产区,煤的产量是很多的,但就是运输有问题,因此造成煤的供应紧张。其实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很多产品价格比较高、供应紧张的局面是可以消除的。因此,中央对是否动用财政政策要看一看再作决定。
刘桓认为,我国经济之所以很难判断全面过热是因为这次过热的特点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业集成品的价格在下跌。另一方面,目前工业生产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却还是不足。因此,这次的情况是非常矛盾的。现在基本判断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出现问题,这种情况目前还不能下猛药。
最好与金融手段一并施行
刘桓说,对宏观调控国家财政方面可能动用的手段有三种:节约或压缩行政开支;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多发国债、回购国币。其实,这些财政手段并不新鲜,虽使用好几百年但总是最有效的。刘桓说,目前国家正在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看看经济是否存在全面过热。因为如果对此判断不准,动用财政政策这样硬的手段,经济损失将是比较大。因此,一切都要看目前的中国经济情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动用像财政政策这样最硬的手段进行调控。刘桓还认为,施行财政手段进行调控,最好是与金融手段一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