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税

商品损耗的进项税额处理8

 
  
   
    2003年12月,华东某石油公司向某炼油厂购入5000吨0#柴油,离岸价每吨2222元人民币,并委托某船务公司将该批柴油运往某油库。该石油公司依据行业规定,从中提取25吨柴油作为正常损耗,报税务机关批准,做经营费用处理,冲减库存商品。 
 

    2004年5月,市国税局稽查分局对该公司进行例行检查,经实地盘存,发现该企业账面库存数与实际库存数不符,溢余15吨。稽查人员对该石油公司提取25吨柴油损耗提出异议,认为是非正常损耗,应转出进项税额9443.5元(2222×25×17%=9443.5)。而石油公司认为是正常损耗,进项税额9443.5元不应转出。双方发生了争议。 
 

    石油公司认为25吨柴油是正常损耗的理由:一是国家有行业定额损耗标准规定,25吨柴油的损耗在定额损耗标准内;二是在购入该批柴油时,以购销双方计量员检定的罐检数作为入库依据之一,运到油库时,以船务公司和石油公司共同检定的罐检数作为入库依据之二,入库单上记载该批柴油入库数量4985吨(即入库时损耗15吨);三是按库存数盘存,以计量员检定的罐检数作为盘存数依据,盘存表上记载该批柴油数量4975吨(即入库后又损耗10吨);四是该批柴油开调拨单给下属各加油站(非独立核算)销售,加油站上报的销售日报表上共记载销售数量3975吨,账面库存余额1000吨。稽查人员认为非正常损耗的理由:一是国家虽有行业损耗标准,但是税法没有明确规定参照行业标准执行;二是经盘存发现企业未按实际损耗数入账,入库单、盘存表、销售日报表提供的数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三是按照惯例,对商品损耗都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四是石油公司提供的购销合同未提到损耗一事。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外的损失,包括(一)自然灾害损失;(二)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被盗窃,发生霉烂变质等损失;(三)其他非正常损失。可见,在增值税核算过程中,商品的非正常损失应从进项税额转出,不得抵扣销项税额。 
 

    根据《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 11085-1989)规定,损耗为蒸发损耗和残漏损耗的总称。蒸发损耗是指在气密性良好的容器内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装卸、储存、输转等作业,或按规定的方法零售时,由于石油产品表面气化而造成数量减少的现象。残漏损耗是指在保管、运输、销售中由于车、船等容器内壁的粘附,容器内少量余油不能卸净和难以避免的洒滴、微量渗漏而造成数量上损失的现象。按照税法规定,对上述正常损耗的购进货物,在增值税核算过程中对商品的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那么,该石油公司25吨柴油的损耗是否属正常损失?是否应转出进项税额9443.5元?笔者提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应认可柴油的损耗必然存在。因为,柴油具有易蒸发的特性,入库后,仓贮在油灌内会产生少量损耗;当柴油发往各加油站,在输转及零售过程中容易产生跑、冒、滴、漏。 
 

    第二,柴油正常损耗数量的确定,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运输方式、不同季节、数量大小等,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实际损耗数量。《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11085 -1989)规定,在华东地区冬春季时期采用船运方式,0#柴油的综合损耗率为3.2‰。 
 

    第三,稽查人员盘存溢余柴油15吨的原因分析。一是多提损耗。按照《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 11085-1989)规定,从途中损耗(装船、卸船、运输)到库区损耗(储存、输转、灌桶、零售)的综合损耗率为3.2‰,该批柴油损耗额应该为16吨(5000吨×3.2‰=16吨),企业实际多提损耗9吨(25吨-16吨=9吨)。石油公司以损耗25吨柴油入账是按照行业最高标准提取,并非国家标准中规定华东地区冬春季节的标准,存在多提损耗的现象。二是销售时可能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销售时的缺斤少两,导致盘查时的商品溢余。按照税法规定,商品溢余应及时作入库处理。如果是此原因,该石油公司未及时作入库处理,少缴了税款。 
 

    第四,国家制定的商品正常损耗的统一标准,税务机关应作为重要参考。现行国家税法虽没有明确规定对商品损耗参照行业标准执行,但由于柴油本身的易蒸发特性,损耗是客观存在的,对商品损耗全部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将其所有损耗认定为非正常损失显然与实际不符。 
 

    第五,建议明确商品损耗的行业标准,使税务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这既能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又能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还能杜绝纳税人钻税法漏洞,偷逃国家税款的现象,体现税法的严肃性。 
 

 
 


阅读次数:4058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